
(地圖文案)
陽光和煦、繁花盛開的春季,是適合旅遊的季節,但若無法以行動付諸,就用心靈的遨遊替代吧!前往臺北長流美術館,跟隨油畫家凃克藝術行旅的腳步,欣賞中國地大物博的明媚風光。
簡介
1963年凃克受邀返回廣西任中國美術協會分會副主席,創作議題逐漸轉向對故鄉地方特點的關注。回首以前,從最早杭州藝專時(1935-1937)追隨抽象畫家吳大羽,卻因戰亂中斷學業,隨後加入新四軍(1938),然在條件窘迫下作畫,直到前往上海時(1949)作畫環境方才好轉,可又忙於公務而分身乏術,在此之前的凃克,始終無法確立自己的創作觀,回到廣西後卻逐漸找到定位,一般學界認為他在之後提出亞熱帶色彩畫論的概念,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密不可分。
原鄉廣西
廣西位於華南西部,全境多為石灰岩地形,在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的天然條件下,形成溶洞、峰林等特殊景觀,加上該區多為少數民族壯、苗、瑤、侗等分布,地域文化更顯突出,這種突出感染了凃克,他根據廣西四季長青的特色,作畫經常以大塊綠色為基調,並觀察當地岩礦嶙峋的地質特徵,稍微添入變化繽紛的點點色彩;講究寫生與生活,以對景寫生為基礎描繪物象,卻又受油畫民族化影響,認為需有中畫的內涵,捨去西畫的明暗對照與立體,強化平面與線條輪廓的表現,再者,寫生之下、具辨識性的故鄉風景,反映廣西多民族與多元的社會特徵。種種綜觀,成就了凃克獨特的風景美學,開啟一條凃式風格的康莊大道。
賞地景 天然溶洞峰林‧繁榮都會場景
俗諺說:「桂林山水甲天下,陽朔山水甲桂林」,廣西之美尤以桂林的奇特峰林及陽朔的灕江為著名。凃克筆下的灕江風光不勝枚舉,無論是如鏡江水或蘶峨山景均有涉獵,除了自然山水,首都南寧的都市盛況,以及南端北海市及潿洲島南灣的海景,藉由畫家之手更加明媚。
賞文化古蹟 中國傳統建築之美
身為凃克學生,著名油畫家魏景山曾回憶,凃克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系期間,常常鼓勵學生勤勉作畫,而凃克本人也經常背著書本大的油畫箱,隨意取景,於是中國優美的古蹟名勝、歷史建築幻化為油彩躍然於紙上。
賞傳統部落 侗族鼓樓風雨橋‧瑤寨吊腳樓
廣西地貌多屬山地丘陵盆地,山間常見少數民族的傳統聚落如苗寨、瑤寨等等,其在險峻環境裡為抵禦外來威脅,因而衍生出干欄式的吊腳樓、鼓樓等特殊建築樣式,加上本身鮮麗的民族色彩,全然成為凃克畫作裡常見的獨特風景。
自然地景

大藤峽位於廣西桂平城區西北處的黔江下游,為境內最長的峽谷。峽谷江水湍急,河道曲折,險峻難行。凃克的〈大藤峽〉猶如站於岸旁瞻望壯麗山川,前景黃土交雜的江水波濤洶湧順勢流過,引導至中景幾近垂直聳立的高大峭壁,再者遠景山影交疊,整體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受。
長江以南的丘陵地區,在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下發育一種含鐵量多的紅色土壤,這種土壤有機質少、酸性強,植物不易生長,僅能改良土質種植經濟作物。〈紅土地〉中用一致的磚紅色表現這種土壤特質,光禿貧脊的坡地上樹木零散錯落,對比周圍生機蓬勃的山景,恰如其分地傳達出地域特色。
元寶山位於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區,為廣西第三高峰,因山體南北突出,中央凹陷,與元寶相似而得名。該區有少數民族苗、瑤、侗居住,山裡珍貴植披遍布。〈雨後元寶山〉描繪陰雨過後天際未開之山景,一棟棟「吊腳樓」聚集在起伏的山勢上。吊腳樓常見於偏遠區域,是為了預防蟲獸與潮濕而規畫成三層的特色建築,在畫面中凃克用古樸設色加以簡要的輪廓設計,展現當地獨特的文化風情。
晨霧迷濛,江色煙波縹緲,恰與天際共為一體,岸邊船隻停靠休憩,三五輕舟逐漸遠航,渺茫之中開啟生活的序曲,這是凃克的〈邕江之晨〉。被譽有「南寧母親河」的邕江,是廣西首都南寧市的航運樞紐,亦為城市主要的供水源,是其繁榮的象徵標記,同樣也成為畫家筆下常見的風光。
廣西除了青山綠水之外,沿海風光也為人稱道,廣西北海市南端海面上有一「潿洲島」,是境內最大的島嶼,南灣即位於島嶼之南,周圍為火山沉積岩,經過海浪與潮汐的日夜侵蝕,形成陡峭的海蝕地形,壯觀灣石與湛藍海水相互對應,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。凃克在〈南灣海邊〉裡用粗曠的黑色線條勾勒輪廓,表現出岩塊質感,在土黃色的岩面上添入了白、紅色彩,加以海面的蔚藍,呈現海邊熱鬧繽紛之感。
文化景觀與古蹟
文昌塔分布於中國境內廣西、湖南等各大城市,是傳統宗教建築的一種,具有庇護、祈禱功能。古代先民為使在地子弟功名事業繁盛,往往建造文昌塔加以祈福,而塔的形制又有樓閣式與密檐塔式等。本幅作品〈文昌塔〉形制為三級樓閣式塔,是一座紅色塔身襯以白色塔門的美麗建物,背景為涓涓溪流與鄉間田野,恰是人文建築與自然之美融合的最佳寫照。
潭柘寺建於西晉(265~316),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,為北京城內最早的寺廟。寺名取自鄰近的龍潭與寺內周圍生長的拓樹,合稱為「潭拓」。寺內有樓閣、殿堂、亭院等建物,體現中國傳統建築之美。〈潭柘寺的銀杏樹〉中描繪院裡著名的銀杏樹景,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御賜庭院兩棵銀杏為「帝王樹」和「配王樹」,至今已有千年的樹齡。在此凃克捕捉了季節交替、樹葉由黃轉綠的時刻,利用線條動感、顏色營造和煦溫馨的氛圍。
梧州位於廣西東部,因為地處兩廣邊界,而有廣西東大門之稱。1897年被闢為通商港口,繁榮興盛一時。在〈梧州碼頭〉裡凃克描繪船舶停靠的沿岸風光,鄰近工廠輕煙裊裊,江波款款而流,展現人類活動的生命力。
少數民族傳統聚落
瑤族主要分布於廣西、湖南、雲南以及貴州各省山區,聚落特色為群居的村寨形式。廣西多崎嶇的山地丘陵,由於交通、氣候環境等因素,各族無論在服飾、建築上均有其獨特風格,而這也成為凃克創作中經常描繪的主題,譬如〈瑤寨〉、〈瑤寨風光〉裡傳達出村寨文化的特點:因地制宜的小型聚落、以木頭建造的傳統建築等等,種種記錄下彼時的風土民情。
鼓樓為侗寨常見的建築,幾乎在每村都有鼓樓,是村人議事集會的會堂,因樓上置鼓做警戒報時之用而得名。鼓樓平日是社交娛樂的場所,依建築而有干欄式、樓閣式、密簷式等形制。在〈侗族鼓樓〉描繪之鼓樓為五層樓閣式建築,底層正方有四根條柱支撐,左右兩側建物聚集,在鼓樓前方則為大塊的斜坡空地。畫面中,凃克用相似的灰綠色調凝聚古樸氛圍,在輪廓上加入紅色線條,使得景物具有朦朧之美。
侗族除了鼓樓,風雨橋也是其建築藝術的精華,往往於環繞村寨的河流或小溪建造一座長廊式的建築體,由於功能在讓路人遮風避雨之用,故稱風雨橋或花橋。在〈侗族風雨橋〉中,橋體又再加建多層式鼓樓,為古色古香的鼓樓式花橋,橋下河水涓涓細流,岸邊綠意盎然,遠方山寨白霧迷濛,靜謐且生動。
編按:進入編輯台上,每月固定編輯月刊,開始總有許多想法,但可能又碰上某些考量而胎死腹中,那些用盡全力訴說的文字疊在硬碟深處,成為一種期待有天能被看見的想望,回頭看來稚嫩又生澀,卻也對意義深遠。











留言列表